利澳娱乐资讯

烽火育新苗茶香越時空! “遵義紅”“湄潭翠芽”標准樣入駐中國茶博館

  8月27日西子湖畔,中國茶葉博物館內黔茶氤氳飄香,一場跨越時空的茶緣在這裡續寫新篇,“遵義紅”“湄潭翠芽”標准樣入駐中國茶博館。這不僅是一場茶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穿越85載光陰的深情對話。

  時針回撥到戰火紛飛的1939年,浙江大學師生帶著圖書儀器,輾轉千裡西遷至貴州湄潭。在這個群山環抱的小城,科學家們不僅延續了教育火種,更在這片適宜茶樹生長的土地上播下了現代茶業的種子。

  那時,因抗戰全面爆發,東部沿海茶區淪陷,茶葉出口受阻。為維持戰時經濟,1939年9月,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與中國茶葉公司在湄潭籌建“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茶場”(簡稱“中央實驗茶場”)。1940年4月,該茶場在義泉萬壽宮挂牌,成為中國首個國家級茶葉科研機構,這一由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主持成立的中央實驗茶場,開創了中國茶葉科研的先河,開啟了現代茶業科學的大門。

  在那段崢嶸歲月裡,浙大茶人足跡遍布黔北山野。李聯標教授帶領團隊開展的茶樹病虫害研究﹔張天福先生創制的“湄紅”“湄綠”不僅當時暢銷國內外,更為貴州茶產業奠定了科學基礎。特別是研發的“茶葉密植免耕技術”,后來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發明獎,至今仍在世界茶業中廣泛應用。七年的時光中,浙大專家和湄潭的群眾一起種茶、制茶,換取外匯,支援抗戰。

  85年后的今天,這場跨越時空的茶緣再續新篇。在中國茶葉博物館舉行的“遵義紅”“湄潭翠芽”標准茶樣捐贈儀式上,貴州代表鄭重地將精心制作的標准茶樣交到副館長手中,中國茶博館回贈了收藏証書。這些茶樣不僅代表著貴州茶的品質標准,更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記憶。

  “這是貴州從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邁進的重要時刻。”包靜館長的致辭中滿是感慨。中國茶葉學會會長姜仁華更是動情地表示,這不僅象征著貴州茶產業的標准化進程,更是浙黔兩地茶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動見証。

  歷史的回響從未遠去。今日貴州,茶園蒼翠如海,700萬畝茶園鋪展在黔山秀水之間。作為全國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無污染的茶葉產區,貴州茶正以“兩紅三綠一抹”的品牌體系走向世界。湄潭翠芽清香持久,都勻毛尖白毫滿披,雷山銀球茶形質兼優,梵淨抹茶香飄海外——每一片茶葉都是對這段往事最好的回應。

  站在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展廳內,看著那些精心制作的標准茶樣,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85年前,那些風華正茂的容顏或已逝去,但湄潭茶苗,如今已撐起一方的產業。從戰火紛飛中的科研堅守,到新時代的茶業騰飛,這一杯茶裡,浸泡著太多動人的故事。

  茶香裊裊,情誼綿長。當湄潭翠芽在玻璃杯中舒展身姿,當遵義紅的醇香縈繞鼻尖,我們品味的不僅是一杯好茶,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情緣。這縷茶香,從歷史深處飄來,向未來延續,將永遠見証著抗戰的艱難歲月,見証著浙黔兩地攜手同行的動人詩篇,書寫著中國茶文化傳承創新的輝煌篇章。(貴州省農業農村廳)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