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澳娱乐资讯

“抢青”咯!庐江这里迎来交易高峰

  清晨,在我县广袤的茶园里,茶农们穿梭其中。他们手法娴熟,一拉一提,确保每一片茶叶都符合标准。这不仅仅是一场茶叶的采摘,更是一场与春天的对话。

  “要赶在茶叶最鲜嫩的时候采摘。”茶农李大姐笑着说,现在每天要采摘至少10个小时,虽然“抢青”很辛苦,但收入也很可观,“采茶季这段时间可以挣一万元左右。”

  我县茶园主要集中在汤池、万山和柯坦等镇,引进了龙井43、中茶108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良种,并统一打造“白云春毫”公共品牌,寓意茶如春毫,产地白云缭绕。目前,庐江种植茶园面积近10万亩,标准化茶园3万余亩。

  这段时间,每到下午,万山镇长冲村的茶叶交易市场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附近的茶农们背着新采的鲜叶,争相售卖。

  据统计,该市场鲜叶日销6000余斤,高峰可达10000斤左右。茶厂老板张雁告诉记者,生茶叶需要4斤多才能制成1斤干茶叶,因为近期茶叶订单量较大,他每天下午都会准时来市场收购鲜叶。整个采茶季,他的茶厂预计能生产2000多斤干茶,收入近20万元。

  新茶的价格因其品质和采摘时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明前茶产量不大,价格相对较高。”庐江县十里风光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耿建介绍,清明后的茶叶价格会有所回落。

  一片茶叶,承载着千年的匠心,也跃动着时代的脉搏。传统手工炒茶的袅袅茶香与智能化生产的精准高效,在我县正交织出一幅茶产业发展的新画卷。

  今年74岁的曹孝金,从32岁开始炒茶。他和老伴两人默契配合,一个炒一个烘,每一锅茶都凝聚多年的经验。曹师傅说:“手工炒茶全凭经验,需要控制火候、把握温度、眼疾手快。”

  对曹孝金而言,这门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然而,手工制茶效率低,春茶大量上市之际,仅靠手工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面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产业发展的浪潮,庐江茶人给出了破局答案——在茶香缭绕的作坊里,老茶师的手掌仍能感知铁锅的温度;而作坊之外的现代化车间,茶叶在流水线上匀速流转,电脑恒温控制的机器正进行杀青、塑形、烘干等工序。传统与现代打配合,让千年茶香在工业化时代依然沸腾。

  如今,依托茶园资源,庐江茶产业已辐射到茶业、茶具、文旅等领域。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杯茶的诞生,更是一个传统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的勃勃生机,是乡村振兴在这片茶园的生动诠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